登录
“黻”字在古代是一种像两只相反的雁相背而行的图案,常用于表示兄弟不和,也指衣服上绣有黻的字样。
例如,“黻”字出现在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中,其曰:“凡 周公所锆、服饰行道者,必由文王武王之世,故章贵之谓之美,不贵善行。若二行相胥为之黻,美目。”这句话说明了周公所倡导的仁爱、和善之道,必定是从文王、武王这两个先王的时期开始传承的,因此强调了这种美德的重要性。
此外,“黻”字也出现在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中,其曰:“君子谓 晋公子不忘旧德。公子与 晋老士费遂言曰:‘从我而西,可以报 卫矣;从我而东,可以报 鲁矣。’遂欲入晋。众曰:‘不可。’公子曰:‘吾不可以出虎门而死。’”这句话表明了公子重诺重义、不忘旧恩的精神,这也是古代君子所倡导的美德之一。
总的来说,“黻”字代表了古代中国的传统美德,包括仁爱、和善、忠诚、守信等。这些美德一直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精髓,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弘扬和传承的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