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
鬏,读作jiū,本义为盘髻。古代妇女常用的发型,束发于头顶。
例如,《敦煌曲子词·望江南·君莫思》:“君莫思,鬏髻玉搔头。”这里的鬏髻就是盘起的发髻。
在古诗文中,鬏髻常用来指代女子青春年少时的形象。《敦煌曲子词·望江南·君莫思》中说:“年少当及时,富贵不须归。且乐金屏席,难忘玉镜台。”这里通过“玉搔头”和“玉镜台”暗示女子的年轻貌美,以及她与男子的情意。
此外,鬏髻还象征着女性的柔美和娇羞。在《敦煌曲子词·望江南·君莫思》中说:“君莫思,金屋有谁来?绣户终朝开,平康夜不关。”这里的“平康”代指歌楼妓馆,暗示女子所处的社会环境。通过鬏髻和金屋的描写,表现出女子的青春和柔美。
总的来说,鬏髻作为女性常用的发型,在古诗文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女性的柔美、娇羞和青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