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
“餮”是一个汉字,读音为“tiè”,本义为“贪食”。
例如,在《左传》中有一句话:“我一食必尽噎,敢辞,则不餮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我吃东西总是很急,不敢推辞,但是每次吃完饭都感到很饱。”这句话中,“餮”字表示吃东西时贪婪、不知满足的状态。
在古代,饕餮还被用来形容贪婪的人,如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的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,则君子取之以嗉,苟得,则虽跖犹有得也。苟失,则虽舜而不有为也。跖、舜之善不同,其可以时中如此。今之人民,饥者不得食,寒者不得衣,劳者不得息,戍大者不得归。这是民之罪恶?还是人之常情?得志与民由之,不得志与民汝之。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使民力竭而供举不给于上,谓之暴;家蓄恶而奉公不乏于君,谓之暴;阴阳失时,寒暑不时,以伤人曰逆。今者人民之极寒也,秋稼不熟,冬衣不及时,奈何?”。
这里的“饕餮”形容人贪婪、不知满足,与现代汉语中的“贪婪”意思相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