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舶”字的意思是船,多指外国或外域的船只。它源于梵语,原意为巨舶、巨舰。舶字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外国或外域的船只,这些船只通常比中国本土的船只大,因此被称为“舶”。
例如,在唐代,外国商船被称为“舶”,如《旧唐书·安禄山传》中记载:“舶上起火,焚烧诸仓库。”
在当代,舶字仍广泛使用,常出现在描述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语境中。例如,“他是一位来自海外的知名艺术家,带来了许多舶画作。”
总的来说,“舶”字代表着外来、异域的概念,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