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
“皇”是一个会意字,由“一”和“大火”组成,代表着“中央之国”或“中央之帝”。在中国古代,皇被视为天帝之子,是上天之子,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力。因此,“皇”字在古代汉语中具有“皇帝”、“君主”、“最高统治者”等意思。
在古代文献中,“皇”字常常被用来指代皇帝或君主。例如,《诗经·小雅·北山》中有一句: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这里的“皇”指代的就是君主,也就是周朝的最高统治者。此外,在《尚书·益稷》中也有一句:“皋陶曰:‘夔夔无咎。’帝曰:‘吁,哺惟服而非威,克威惟德,予其大奔命。’夔曰:‘皋陶,蛮夷猾夏,寇贼奸宄。汝作士,明听而断之。以刑纠曰威,以德让曰德。’帝曰:‘俞,往哉!钦哉!’夔曰:‘戛击鸣鼓,聚而恺歌。’”这里的“皇”指代的就是皋陶,也就是周朝的君主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皇”字也常用来指代君主或国家。例如,“清朝末代皇帝溥仪”、“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”等。此外,“黄袍加身”、“黄粱一梦”等成语中的“黄”也指代“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