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
牁,拼音kē,总笔画是14画,部首为氵。 牁字的基本解释: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。 以下是一些例子: 牂牁,地名,在今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、广西一带;亦作“糟牁”。另指今贵州的省名。 汉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年),平南越后,以其地置牂牁郡。 南朝梁普通四年(523年),改置明州,陈改为贵阳郡,设总管府。 唐武德初年,废总管府,置黔州,治味县,天宝元年改为明州,贞元四年复改黔州。 五代晋天福五年(940年),置贵州防御使,因以为名。 宋置贵州安抚使,属夔州路。 元置贵州宣慰使司,治龙里县,明洪武初改为贵州布政使司。 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,置贵州巡抚,雍正三年(1725年)改为贵州省。 以牂牁为名而设立的行政区划,最早始于秦朝: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在岭南地区设置了桂林郡、象郡和南海郡,其中在交州地区设置了桂林郡、象郡和牂牁郡。 以上就是关于“牁”字的一些基本介绍以及例句。